去年以来,南方诸省的经贸系统官员开始频繁往返北京。
加工贸易这一曾经助力东南沿海尤其是广东经济起飞的优惠政策,年内或将遭遇大范围调整。
虽然地方并不指望这些游说能够改变中央限制甚至叫停加工贸易的决心,不过,他们希望,调整步伐能够因此而放缓一些。
居高不下的贸易顺差被认作是催促中央做出上述决策的直接原因。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就曾经说过,“如果扣除加工贸易顺差,中国对美国的顺差立刻会减少91%!”
更深层次的动力还有,政府认为目前外贸的增长方式亟待调整,“中国只有卖出8亿件衬衫才能进口1架空客A380”。商务部部长薄熙来的名言道出的正是中国外贸眼下的尴尬。政府希望,企业能够从加工贸易转型为利润更高的一般贸易,这一转型带来的不仅是整体企业收益的增加,更可带动相关上下产业的发展甚至核心技术的引入。
好日子到头
去年开始,刘一直忐忑不安。
他的皮鞋厂从台湾迁来南海已近20年,这些年来,这家纯来料加工的企业,发展得已经初具规模。
和多数港资、台资企业一样,它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之初的加工贸易优惠政策。国外客户提供皮革等料件,按照客户提供的设计样本在国内加工制成皮鞋后,再出口给客户。整个流程没有关税,企业需要做的就是承诺这些皮鞋全部出口,不内销。
政府免除料件进口17%的增值税,使得企业可以舒舒服服地简单赚取加工费。虽然利润也就3、5个点,却不用考虑原料采购、研发设计、后期渠道甚至人民币升值。只要有机器、厂房、便宜的劳动力以及加工贸易的经营权,这摊子风险极小的生意就能照常运转。
不过,这种好日子可能即将到头。
去年开始,加工贸易政策开始逐步收紧。去年1月、11月、今年4月,政府相继发文,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目录,目前,有1140种商品已列入名单,不过却仍不足进出口商品税号总数的10%。商务部今年4月更公开表示,加工贸易禁止目录将视情况每年更新。
虽然目前的禁止目录尚未涉及皮鞋,不过一系列的变化已经让刘意识到,税收优惠的取消在所难免,“没有永远免费的午餐,调整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顺差高压
来自地方经贸系统的消息应证了刘的预期。据悉,几部委目前仍在论证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可以确定的是,今年底之前,将在早前禁止类目录基础上增补限制类目录。
去年,曾有声音建议,在近年下发的两个有关出口退税调整的文件基础上,增补新的限制类目录。这也意味着,除了重点调控的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的“两高一资”商品,纺织、制鞋、家具等一批附加值低、容易引发贸易摩擦的敏感类商品也将被列入目录。
初步估算,新增补的商品税号多达1000多个。
消息人士还透露,早前中央曾将调整草案下发到地方讨论,根据该草案,政府相对鼓励的IT、机电类产品也会受影响。
以刘的皮鞋厂为例,倘若鞋类被列入禁止类目录,刘只能从事一般贸易出口,再进口原材料时就需要缴纳17%的增值税,根据现行出口退税率13%,这样一进一出的4%的税收,就是政策调整前后刘多付出的成本。不能不考虑的还有,出口退税率也正逐年下调,也就是说,4%这一负担还将不断加大。
倘若鞋类如传言列入限制类目录,在进口原料时,刘就需要将相当数额的保证金存入海关指定账户,待出口核销后,再拿回保证金。保证金,则是根据企业信用级别收取进口增值税17%的50%或者100%,海关人士介绍,大部分企业需要按照50%比例缴纳。
这一“台账实转”实则抑制了加工贸易企业的资金流转。据估算,仅纺织服装、鞋帽、箱包等轻纺行业的加工贸易企业需要缴纳的保证金就达到200亿元。因此有关部门对相关政策的出台也相当谨慎,曾多次与企业,尤其是台港资企业就具体列入目录的产品进行沟通,预计仍然会给部分产品“缓刑”。
此外,几部委早前下发到地方的加工贸易调整草案中,“深加工结转视同内销征税”一条同样让广东各省绷紧神经。所谓“深加工结转”是指加工企业保税进口料件加工后,转至另一加工贸易企业进一步加工后再出口。基层意见认为,尽管深加工结转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很多不规范的问题,但如果视同内销征税,有可能会毁掉中国各开发区苦心建立起来的深加工产业链。
港企上书
这一政策调整也开始引发港资、台资的反弹。
不得不说的是,我国去年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外资贡献超过80%。
这其中,港、台资本占据绝大多数。
去年9月,国家五部委发布的《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和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通知》中,将禁止加工贸易进口的原料数量由80种增至400种。这一调整使得不少港商方寸大乱,部分港企更因此停工,其他台资、美资在内地的工厂也受到影响。
香港工业总会的调查显示,锌合金、铝合金、生皮毛、瓦通纸等业界的反应最为强烈。该总会副主席兼珠三角工业协会副主席刘展灏估计,禁止目录的扩大,将影响逾万家港资工厂。
随后,香港各大商会、民建联、东莞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不断向中联办、港府驻粤经贸办及内地相关部门陈情。更有消息说,香港四大商会还为此联署致函政府高层反映情况,特首曾荫权上京述职时,也向高层反映了港商忧虑。
不断奔走的港商盼来了几部委的82号公告。这份文件较早前有所松动,主要是用于深加工的初级原材料,如板材、硫磺、泥土及石料、金属原材料等商品,加工贸易企业进口这些原料商品仍可享受保税待遇,而且企业也可享有一年的过渡期。
广东阵痛
港资、台资受伤背后,是以广东为代表的沿海各贸易大省的失意。
看看数字有助于理解这种影响。广东的加工贸易出口占据全国该项出口总额的四成,广东去年逾3000亿美元的出口额中,加工贸易贡献接近70%!更早一些时候,这一比重更曾超过八成。而广东全省,预计有加工贸易企业近8万家。
北京把这些数字归结为地方产业升级不力,更有观点认为,广东外贸目前的状况不能代表中国外贸的发展方向。有地方经贸系统官员表示,目前已经出台的禁止目录对广东影响并不大,不过,对政策走向的预期就让人颇感忧心。他说,由于加工贸易调整的政策仍在论证中尚未出台,很难量化评估可能对地区经济造成的影响。他表示,服装、塑料、鞋、箱包等轻纺类的调整对广东直接影响实则有限,最为忧心的是会间接影响到机电类IT类产品。目前,广东加工贸易出口中,机电类产品占近八成,IT类占比约四成五。
他称,目前在广东,塑料制品等轻工产品已成为机电、IT产品的重要配套产业,绝大部分通过深加工结转,与电子、IT、电器、家电、机械及装备制造业形成一种不可分割协作和相互依存的加工配套关系。如限制上述部分链条的加工贸易业务,可能中断和割裂不同产业、不同企业间已形成的配套产业链。
据悉,广东省外经贸厅的一份调研报告认为,中央早前的发放到地方的草案可能“间接影响广东1500亿美元的加工贸易出口”,而广东2006年出口也就3000亿美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沈伯明认为,加工贸易的逐步收紧,首先影响的是地方的招商引资,此外区域的GDP增速、进出口贸易额、利用外资金额乃至税收等多项指标都将受小幅打击。而以往,这些指标都与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直接挂钩。
上述可能也使广东官员倍感紧张。
有消息说,去年调整消息一经传出,广东外经贸厅、海关等14个部门便组织了快速调研,随后提交到相关部委的报告主要论点是加工贸易政策贸然改动对该省地方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影响巨大,建议慎行。
而几部委也多次就加工贸易调整向行业协会、地方政府征求意见,还有消息说,几部委的驻地方特派办也在调研此事。
转型之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隆国强认为,居高不下的贸易顺差被认作是促使中央下定决心调整加工贸易的直接原因。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就曾经说过,“如果扣除加工贸易顺差,中国对美国的顺差立刻会减少91%!”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说,通过收紧加工贸易来平抑顺差应该可以收到成效。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占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加工贸易顺差深圳高过顺差总额!统计显示,去年来料加工装配、进料加工装配两种方式顺差合计大约1888.8亿美元,而同期贸易顺差总额1774.6亿美元。
更深层次的动力还有,政府认为目前外贸的增长方式亟待调整。
加工贸易投资方多为外资的跨国企业,早前研发设计以及后期渠道销售都在海外,中方获益不多,也因此不少人讥讽中国外贸只是“赚两个手工钱”。外贸界有这么一个说法,如果整条产业链的利润有100%,那么以加工贸易方式中国拿到的就只有10%,而前期的研发和后期的渠道可以拿走90%的利润。
一般贸易的利润较加工贸易要丰厚得多。广东一成功转型为一般贸易的大型服装企业介绍,面料成本占据整个成本的70%,转型为一般贸易使得企业可以自行采购面料、辅料,而仅仅从这一环节获取的利润已经超过加工费。
周世俭说,政府不欢迎加工贸易还在于,它对相关经济链条的带动效应不及一般贸易。企业倘若从事一般贸易,由于从国外进口原材料不能保税,不少企业会更倾向于通过国内采购来降低成本,这就会促使国内相关产业得到发展,甚至带动更多的研发中心、核心技术落地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