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生产一颗螺丝钉能实现利润1厘钱,现在只能挣0.05厘,相差整整20倍”,广东一私营企业负责人很无奈。
四重困境令制造业乐不起来
本报记者 李方
面对不断增加的订单、销售额,本该高兴的一些加工制造业老板们,却乐不起来。因为利润越来越微薄,订单越多,亏本的可能性就越大。
2007年,国内制造业环境正发生巨大变化,成本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和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国外贸易壁垒日渐增多,很多制造型企业已面临生死抉择,如何应对这四重危机成为企业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遭遇四重困境
制造业乐不起来
由于原材料、电力、人工成本不断上扬,制造业的成本也在快速上升。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1至7月份的CPI同比涨幅在2.2至5.6%之间,特别是8月份CPI同比上涨6.5%,为今年月度最高涨幅。处于上游的原材料、能源、动力购进价格,前8个月均处于连续上涨态势。铜材、钢材、塑料、铝材、包装等原材料,从今年开春以来轮番涨价,给下游加工制造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广州某电子厂商透露:材料成本,去年比前年涨14%,今年比去年涨15%,而且这个趋势还在延续,客户还要求每年降价5%,他都不知道如何维系了。
更为令人烦恼的是,人工成本也在快速增长。深圳一家玩具厂的老总说:“2005年,900元基本工资一般员工就踏实工作了,而现在1300至1400元都不见得招到合适的人。
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企业利润不断下降,竞争力萎缩,很多企业深受困扰。事实上,在进入“金猪之年”后,厦门一家电池厂的日子开始变得艰难了。汇率升值造成的损失让公司管理层越来越痛苦。汇兑损失期为开列信用证到收款这段期间,周期为3个月,损失比例基本上为每100万美元产品损失20万至30万人民币。2006年因为汇兑带来的损失大概在200万元左右。由于公司今年是扩大出口,汇兑损失随之上升。
出口退税下调以及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使很多企业直面生存威胁。享受出口退税的大部分企业都从事服装、鞋帽、箱包、玩具、小电器、纸制品、塑料和橡胶及其制品等行业,这类企业的生存基本上靠的就是用工成本较低,其产品的利润本来就非常微薄。事实上,这类企业能生存下来,很大部分就是靠出口退税获得的那部分利润。如纺织业的利润率维持在4%至6%水平,出口退税率将从原来的13%调到11%,下降2个百分点。 而从8月实施的加工贸易新政无疑给企业带来更大压力。在对珠三角港企的调查中,有55.3%的企业表示,如果进口原材料时要缴付全数的关税和增值税作保证金,实行台账“实转”,将对流动资金构成沉重负担。
近期“中国制造”在国际上遭遇的质量门和安全门事件,以及有些国家不断利用技术壁垒与绿色标准等贸易壁垒抬高市场准入门槛等,都进一步压缩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利润空间。 “欧盟不断抬高准入门槛,令我们的生产成本也节节攀高。从低端产品到高端产品,成本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浮。”东莞虎门一家电子企业总经理表示,欧盟的指令可能会诱发东莞电子行业的再次洗牌,因为这些壁垒只有技术含量高的大企业才能应对,而中小企业很难应付,可能会有大面积的倒闭。
制造业成长之路必须调整
面对成本、汇率、政策调整、贸易壁垒四重困境,制造企业未来将何去何从,这一问题已经极为现实地摆在企业面前。作为曾辅导“阿尔卡特、海尔、西罗”等多家制造型企业的冠卓顾问公司资深专家李骅、辛玉军,针对目前制造业普遍存在的利润空间下降和转型问题,提出了自己看法:制造业不是没有前途,但成长之路必须调整。
李骅表示,作为制造型企业的高层,应该深切认知到环境变化对企业的冲击,仅靠低人工成本、低技术水平、保护性政策、粗放型的管理就能生存的时代很快即将过去,未来能够存活下来的企业必须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精细化发展的道路,制造业亟待转型。
李骅认为,企业要转变观念,要从战略角度反思企业价值,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走向价值竞争,逐步树立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作为企业,要从客户角度反思企业存在的价值,明确客户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什么,逐步从单纯提供低价产品转变成能帮助客户解决所关注核心价值的提供商。增加企业在价值链中的地位,来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
在现有资源基础上,优化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升利润。中国是个制造大国,但并非制造强国,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虽然已占世界第四位,但仅相当于美国的1/5、日本的1/4,制造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1/25、日本的1/26、德国的1/20。在很多制造型企业当中资源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在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要采取疏与堵结合的方式,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利润。
李骅还说,企业同时还应梳理企业内部的运营流程,强化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提高有效产出,增加利润。
2006年,李骅在辅导烟台一家著名包装企业时,通过对内部的流程改善,强化企业的接单能力,在没有投入额外设备和人员的情况下,有效产出在5个月内提升55%,制造周期缩短63%,库存降低50%,月利润翻了200%。
李骅提醒企业:内部在“质量、成本、交期”方面的优势构建基础上,应同时开拓新的附加值高的市场,提升企业产品的创新能力,缩短研发周期,从价格竞争向提供价值服务迈进,提升销售收入。日本横滨的山之内制造所是一家仅有70名职工的小厂,这家工厂原来主要为一些大型工厂进行来料加工。可是,自从这些大企业纷纷到中国、泰国等海外建厂之后,本来该由他们加工的零部件也转到了成本更低的海外厂家生产,山之内制造所一下子陷入了困境。为了避免倒闭的厄运,除积极改善内部效率以外,山之内转向飞机部件加工业,并不惜重金引进先进的设备,以提升加工技术。在显得有些窄小的车间内,一台崭新的巨大机器在缓缓运行。这是一台从德国进口的世界最精密的测量仪器,现正在进行飞机机翼的精密度测量。因为这种仪器在日本的数量很少,所以吸引了不少客户,虽然投资比较大,但成本很快就收回来了。
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维持与突破,加工制造业要想突破重围,创出一番新天地。能否有效提升内部人员的创新技能和管理技能,搭建持续改善体系,是企业走好转型之路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