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我国缝纫机制造业有这样一种说法:南“东阳”、北“双坨”。南,即浙江省东阳市;北,即昌黎县荒佃庄乡后双坨村。20世纪80年代前,缝纫机在我国曾和现在的汽车、电脑、彩电一样稀罕和珍贵。虽然现在缝纫机在家庭中并不多见,但在国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服装加工地区,缝纫机及其零件的需求量相当大。聪明的后双坨农民发挥本村有制造缝纫机零件的传统优势,将这一“冷门”产业做大做强。如今,一个人口仅2000多人的名不见经传的冀东小村,竟占据了东南亚90%的市场份额,被业内的“老外”们亲切地称为“中国缝纫机零件城”。
后双坨的缝纫机零件产业的兴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到目前全村已有90%以上的农户从事这一产业,从业人员达2000余人,企业达到53家,生产品种也由单一的以钩针为主延伸到除中轴、外壳以外的缝纫机所有零件。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经纪人队伍也应运而生,目前,200多名专门从事销售的经纪人走南闯北,足迹遍及全国,并通过中间商与国外的大企业、大财团建立起紧密的业务关系。
国际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凸现,为我国缝纫机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抓住机遇快发展、大发展,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后双坨村充分发挥自身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群众走上致富之路。到目前,以该村为轴心的缝纫机零件加工企业已达72家,从业人员达4000多人,以精确、耐磨而备受市场青睐的4000多种产品畅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