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维修机器的实践中维修人员有可能遭遇来自领导、操作者、生产管理者维修同行或其他人的有意或无意并非恶意的误导。这里所说的被误导并没有怨别人的意思,而是指维修的思路在听到错误或不准确信息后暂时离开了实际真实请况进行了错误分析并且有可能采取错误行动。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被误导后只有查出真相放弃错误思维才能回到正确的维修方法上来。
维修人员很容易被人误导。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一位技术相当熟练的机工使用一台特别好使的机器,某一天偶然断了一根针,换上新针以后开始断线,机工又连续换了几根针还是断线,这时机工找到维修说“我那台机器断针后换上新机针老断线,换了好几根都不管事还是断,你看看是不是哪里不对了”维修问“针安好了吗?”答“安好了”接着问“是不是针有毛病?”答“都换了好几根了,针没有毛病,可能是别处有毛病”。这段对话很容易就把机针排除在故障之外了。维修如果带着“机针没有毛病”的概念去修理机器肯定忽略机针,不会检查机针有没有毛病,安没安对。在机器根本没有毛病,就是机针毛病的情况下维修有可能从其他方面下手试图解决断线问题,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怎么对的再怎么对回来,换上好针结束。这是断线现象真实,对产生断线现象原因的一种误导。
还有一种误导是现象和事实不符,故障产生原因不对的误导。同样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一位技术熟练的机工使用一台特别好使的三针绷缝机,某一天临近下班前找到维修说“我那台机器有时绷针绷不上线花,给看看巴。”维修问“有别的毛病吗?跳线不?”答“不跳线,没有别的毛病”,维修跟着机工来到机台对机工说“我看看你干的活”答“有毛病的都修完下去了,就是上面有时绷不上线花绷针窜了吧”由于这台机器相当好使,很少出毛病,维修相信了机器只是绷针没有绷上线花。于是维修仔细的调整了绷针的位置。试试吧,没事了。第二天机工又找来了“机器还那样,没好”,维修来到机台一看干完的活,哪里是绷针绷不上线,是机针线跳线,白修了一次,幸亏机器没大动。
误导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事实上的误导还有理论上的误导。如:维修被请去修理机器,机器此时有点断线,维修刚开始检查,旁边有人就说了“听师傅说机器针杆是长折短跳,针杆低了断线,针杆高了跳线,针杆是不是低了?”如果维修相信并按照这一理论研究和认识问题就会长期反复处在调试针杆的迷宫中。 好心眼也容易被人误导。一台机器超过缝厚性能使用,本来机器正常使用没有问题,相当好使,可操作者反复说“原来可好使呢,怎么干都没事”。维修告诉她机器已经调到最佳状态了,可她不接受,维修只好相信她,继续寻找机器调试的最佳位置,不断被“指导”调这调那,直到试了她的全部招数才算了事。调了一圈又回到原来的状态。
在维修工作中遭遇误导是常有的事。一旦被误导就会产生错误的分析和可能采取行动,如果事关重大就有可能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反误导是维修需要时刻注意的事情。要做到不被误导只有加强观察和思考,对于各种信息要克服先入为主的影响,不要带着结论去找毛病。“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按常规该检查的事项不能忽略,检查完了再下结论。这是避免被误导的最有效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