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领域备受全球金融风暴考验
全球金融风暴之下,为了规避外销风险,厦门服装行业的龙头企业斯美泰收购了同城的黑眼睛服饰。近日,因陷入巨额债务圈,斯美泰和黑眼睛这两个厦门民营服装知名品牌濒临停产窘境。
走过曾经的辉煌
3月初,在厦门世贸商城一楼大厅内,标注着“春天的故事,黑眼睛特卖5元起”的打折特卖广告格外抢眼。这是一个曾经辉煌过的厦门十大服装品牌。
厦门黑眼睛服饰有限公司1998年在厦门外贸仓库开始艰辛创业,以生产箱包为主,凭借现代化品牌营销理念,以及产品外观时尚、价格定位大众化等优势,在国内箱包市场曾占据一片天地,创下年销售额2亿元的业绩,全国拥有400家销售终端,并在中东、东南亚等地建立300个终端销售网点。
2002年至2004年,黑眼睛迎来了最辉煌的时期,其间邀请知名影星徐静蕾助阵品牌建设,一时成为国内最知名的布包品牌。黑眼睛带动了厦门布包行业市场,甚至牵动了整个中国布包业的发展。
其后,为了能快速扩大营业额而达到上市目的,黑眼睛开始了疯狂的市场大扩张。黑眼睛加大国内市场特许经营的力度,向加盟商推出“先进货后付款”、“100%退货”等政策。
由于为加盟商垫付大笔货款,黑眼睛在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后资金链逐渐紧张起来,已背负近3000万元债务。在这样的背景下,黑眼睛考虑引进投资者。
斯美泰主要是做外销,适逢全球性金融危机下外销市场萎缩,正需要内销品牌和渠道。2007年10月,双方一拍即合,斯美泰旋即以承接债务的方式介入黑眼睛。
斯美泰收购黑眼睛后,其董事长叶向阳甚少介入黑眼睛生产、经营、管理,两者并未实现有效融合,这使得黑眼睛品牌影响力反而削弱,一些特许经营店在这样的背景下退出了。
去年底,星星工艺欠债5亿元濒临破产时,其老板黄忠国委托同乡好友叶向阳全权负责星星工艺的重组工作,叶向阳还为其提供了2500万元的担保,不料把自己也卷了进去。今年1月4日,星星工艺向法院提出破产重整申请,连斯美泰也一度暂停一切业务。
至此, 斯美泰和黑眼睛,这两个厦门民营服装表率品牌陷入了极度艰难的困境。
多元化调整受挫
业内人士大多认为,全球金融危机下服装业的出路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品质量与档次,以高附加值的产品进军市场。同时注重把产业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从生产贸易型转变为品牌经营型。
厦门服装外销企业在这轮全球金融风暴中首当其冲,当地多数服装企业出口受阻。在寒冬中,有的选择“冬眠”,斯美泰则选择勇敢“冬泳”。建品牌、转内销,成为业界追逐的方向。叶向阳收购黑眼睛,一度使其在厦门业界赢得阵阵赞美,舆论甚至称叶向阳“先知先觉”。
厦门斯美泰服装包袋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各类服装、包袋产品的中意合资企业,创立于1996年。经过十年的发展,斯美泰已成为多家国际知名品牌的供应商,如为Puma、Verserce、Valentino、Timberland等世界顶尖服装品牌公司贴牌生产服装。该公司高峰时期有员工1000多人,年销售额达1500万美元。
“原本年出口额上亿元的斯美泰,在外贸不景气时,可以轻松地将自己的服饰产品通过黑眼睛的品牌、渠道销售。”当时,叶向阳甚至表示,一两年内不准备靠黑眼睛赚钱,主要是想借机由外销转内销。
发展最好的时候,想借经济危机“更上一层楼”的叶向阳,不仅斥资收购了黑眼睛,还参与经营锦江之星海沧店,且又投了数千万元巨资在龙岩市连城修建服装工厂。除此之外,斯美泰还投资进入房地产开发项目,介入资源开采项目,欲实现业务从单一服装制造到多元化的战略调整,耗费了原本充沛的资金流。
2008年,叶向阳倚重发家的服饰企业不仅外销受重挫,内销也未能见效,加上银行信贷紧缩,内忧外困之下,斯美泰出现了困难。
专家点评:
做精主业是根本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黄建忠教授表示:“企业实行兼并,最重要的是基于自己的主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切忌盲目多元化经营。”他认为,兼并选择的重点应集中在本行业或与本行业有关系的行业上,围绕着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和主营业务扩张,慎跨行业兼并。
“同行业的大企业兼并小企业,可以在产业中享受垄断利润。兼并时往主业的产业链上下游扩张,即从原材料厂家到成品生产厂家的一系列兼并,可以达到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垄断市场的目的。可以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原材料、市场、品牌等资源优势,迅速将企业规模做大。”黄教授进一步解释。
他认为,做强做精主业才是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