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少波
● 2010年开年,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企稳向好,珠三角、长三角、福建泉州等地外向型企业订单回暖明显,尤其是皮具箱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生意兴隆”。 ● 但始料未及的,春节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凸显严重的“用工荒”现象。
前所未遇的“用工荒” 本报驻扎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的记者李跃武、万海波等在当地走访时观察到,这个号称皮具之都的箱包生产重地,无论大街还是小巷,四处张贴着企业招工信息。当问某企业什么时候开工的时候,老板说不知道,工人回家过年现在一个都没有回来。 另有本报记者“爆料”:福建省泉州某运动鞋品牌企业初八上班聚会,老板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延迟三天开工。你们赶快帮我找人,拉到一个上工的奖励100块!”更有甚者,在制伞业龙头企业——浙江红叶制伞有限公司,为了能够顺利招到工人,该公司开出了成立以来最优惠的招工条件:老员工每介绍一个新员工就给予600元的奖励,而新员工到公司就业的第一个月就能拿到600元的“适应性补助”。 在记者所住的广州市中山大道,亦见企业打出了“高薪聘请员工”的横幅,据工厂一主管讲,今年订单比去年要好,需要招聘的工人较多,但工厂原有百号人,现在按期回厂的才两成;老板急得让我打电话给员工,说工资待遇都将提高,才又过来些人。 来自狮岭的消息也说:不少工厂现在一条生产线都组织不了,手里很多订单根本没法生产,不少老板电话来电话去的试图委托别的工厂代为加工救急。他们说:“生意难做!去年金融危机,我们愁没有订单,今年有订单我们却愁没人生产了!” 而《南方都市报》报道的某企业招工口号更让人啼笑皆非:来我厂吧,顿顿有肉。 人们看到,不仅外向型企业最为密集的珠三角出现新一轮“用工荒”,综合各类资讯可见,长三角地区一些城市遭遇的“用工荒”亦是前所未遇。不完全统计,仅浙江湖州用工缺口目前已经达到5.3万。民营经济重地台州市仅市区企业提供的岗位数就有4.5万个,而进场求职的农民工只有1.4万人,供需比为1∶3。杭州市外来劳动力市场前两天更是创造了劳动力供需比的新纪录1∶20。 2010年开春的用工形势,其“严峻系数”,前所未有。调查显示,这轮“用工荒”涉及企业的范围正在扩大,几乎蔓延到制造业、化工产业、批发零售业、餐饮服务业等大部分企业,而“用工荒”估计短期内很难有大的改善。
最直接因素:薪水 尽管各公司、工厂的招聘广告使出的招数让人眼花缭乱,“高薪聘请”、“保底2300”、“顿顿有肉”、“发工资及时”、“年终大奖”等等,但一些“见过世面”的工人对此表示怀疑:“很多工厂不签用工合同,进厂工作后,这些口头承诺可能都无法兑现。”所以,众多农民工,都趋向于由老乡介绍的、口碑好的厂家。 据介绍,有些工厂尽管薪水比去年提高了20%左右,但暂时还是招不到足够的员工。 有网友指出:“顿顿有肉”、“保低2300”、“发工资及时”,透过这些招聘语言,不正道出了企业以往待遇低、工资低、发工资不及时等伤害工人的现象,不正道出了发生“用工慌”的真正原因吗? 有关专家表示:“用工荒”现象或者说用工存在“缺口”的成因复杂。而最直接的原因,无疑是薪酬与用工待遇问题。 “要么企业加薪,要么民工不来,有远见的企业家就会通过转型升级获得的效益来消化劳动力薪资提升后上涨的成本,这是一种倒逼,但市场之手永远是最有效的。”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研究院院长陈诗达如是说。
深层原因:劳动力已从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 这场让人始料未及的“用工荒”,是春节用工市场的短期表象,还是一种长期趋势的昭示?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经过20多年的持续输出,是否正从过剩转向紧缺?“用工荒”释放出了哪些新的信号? 综合各路报道分析,“用工荒”的具体成因主要有三: ——经济回暖与此前的“用工荒”形成反差,供需高峰期错位。根据流动就业的惯常情况,每年第一季度(集中在春节后)是劳动者外出求职的旺季,也是企业用工需求的旺季。但受金融危机影响,春节前,部分企业因订单不足等原因搁置了新一年的用工计划,但最近,长三角、珠三角外贸明显回暖,当订单急剧增加时,部分企业招工告急,因而出现短期性、局部性招工难。 ——求职人数同比下降,求职群体出现结构性变化。专家分析指出,目前劳动力市场的情况显示,新求职人群以“80后”、“90后”为主,约占70%。新一代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除工资薪酬外,更加注重对职业前景的选择。相当部分新劳动力不愿意从事流水线的一线普工工作,就业流动性加大,造成了局部地区出现用工紧张。 ——中央及各地惠农政策效应不断显现,地区差异缩小使外出打工者减少。金融风暴肆虐时,近百万人被迫离开东莞,工资待遇过低是主要原因,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不到800元。随着东部与中西部在工资以及福利待遇上的差距逐步缩小,加上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惠农和就业扶持政策,现在选择在家乡务农或就地打工生活成本反而更低。 江浙媒体报道,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金融风暴发生后,农民工就业趋向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是输入地由原来的以珠三角地区为主,转变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以及西部地区;二是吸纳农民工就业较多的企业逐步由出口加工型向内销型转移;三是在输出地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农民工由转移就业向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就地创业转变。 一些政府部门官员和多位企业家表示,仅仅一年的时间,劳动力市场从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企业还未从去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中调整过来。 陈诗达认为,尽管从全国范围看,“用工荒”还是区域性和结构性的,劳动力供给格局还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但“用工荒”很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将伴随着企业经济转型升级始终。 “用工荒”释放的信号是明显的,对政府部门而言,注重新生代求职群体的诉求,突破原有用工模式,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用工体制(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是按照属地化管理,即劳动力在哪里打工,就属于当地人口的一部分,其低保就会纳入当地政府的管理范畴。而目前中国打工者对打工地缺乏归属感,因而流失性大),是政府应提到议事日程的课题;而对企业来讲,增强对求职者的吸引力,提供好相关的综合服务,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才是解决“用工荒”的长久之计。 “用工荒”正在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在产业结构调整和整体经济恢复的双重压力下,此轮“用工荒”,可能将成为长三角、珠三角加速产业升级的驱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