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前几年节后门庭若市的劳务市场相比,今年春节后的劳务市场显得格外冷清。的确,令人始料未及的,在金融风暴渐行渐远的2010年,中国沿海地区和内地却出现了严重的缺工现象。 “用工荒”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首先,2009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举措。然而,随之而来也出现了房价的飙升以及通货膨胀的隐忧,大城市的生活成本不断提高。农民工在家乡工作的工资减去消费,与在大城市打工净赚相同,这是导致“用工荒”的原因之一。 其次,自2000年起,我国惠农政策不断颁布,取消了农业四税,各项创业帮扶政策也同步推出。国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工创业,促使民工回乡“开天辟地”,选择创业而非“寄人篱下”。进一步完善的惠农政策,也使一部分民工选择留在家乡种田致富。 再次,随着国家对各地教育事业的支持,投入大量资金,义务教育的不断普及,从乡镇中走出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工人的素质与学历也不断提高,尤其是“85后”,将眼光投向科技含量更高的行业,而放弃劳务市场提供的重体力活。 此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产业结构因素。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是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发展阶段。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分析,我国拥有低成本劳动力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符合国情。但是随着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不断壮大,发展到一定地步,会引起劳动力的供给不足。 在这次的金融危机中,劳动密集型经济的劣势一览无遗。金融风暴中首先倒下的便是劳动力密集的生产企业。由于门槛低,技术含量低,运营需要大量劳动力,家具厂、玩具厂、鞋包厂等制造加工业首当其冲。这些没有高科技含量,仅靠低成本的人力资源支撑的企业显然缺乏竞争优势,存在极大缺陷又无抗风险能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金融危机期间倒闭的工厂,其中一大部分不是源于这场危机,而是败在了一直以来的产业结构问题上。因为依赖着低成本人力资源得以运行,所以工资成本成为了众多企业的压力来源。 一个国家的经济市场完善与否,与其产业结构有极大关联。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日本产业结构转变对我国来说有很大启示。日本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第二产业在新技术基础上高度自动化、信息化,迅速发展,战后日本产业结构也因此取得成功。而我国享有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廉价的相对优势,一方面享受到其带来的经济发展优势,另一方面则不得不背负了其存在的劣势。倘若要成为真正崛起的经济大国,摒弃劳动密集型经济发展模式,转而发展资本密集型经济才是正确的选择。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制造型企业,应加紧在生产方式上进行升级,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企业单位时间内的经济效益。 我国一直被称作“世界工厂”,这个称呼是荣誉也是警示。因为所谓的“世界工厂”,制造的都是零部件以及没有科技含量的产品。在改革开放初期时利用本国优势强国富民是必然的,但是产业结构的转变却早就势在必行。如今的“用工荒”也正说明了这个问题的迫在眉睫,中国已经到了与“世界制造中心”挥手说再见的时候。只有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才能从源头上解决用工荒的问题。当然,这需要政府采取合理的政策规划和导向,而企业也要高瞻远瞩,不要只在乎眼前的盈利,而是应及时完成产业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