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关统计,今年1-11月,福建省箱包出口1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43.6%。
一、今年1-11月福建省箱包出口的主要特点
(一)一般贸易方式出口超8成。今年1-11月,福建省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箱包14.3亿美元,增长40%,占同期福建省箱包出口总值的83.8%。
(二)私营企业出口占半壁江山。今年1-11月,福建省私营企业出口箱包9.2亿美元,增长67.9%,占同期福建省箱包出口总值的53.9%;外商投资企业出口5.6亿美元,增长30.8%,占32.8%;国有企业出口2.2亿美元,增长8.3%,占12.8%。
(三)欧美为主要出口目的地。今年1-11月,福建省对美国出口箱包5.8亿美元,增长51.2%,占同期福建省箱包出口总值的34.1%;对欧盟出口4.8亿美元,增长39.7%,占27.9%。
二、值得关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一)经营成本增加致使箱包出口商利润缩水。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更趋复杂,各方压力使得箱包等劳动密集型外向型产业生产状况堪忧。一是,原材料价格上涨挤占箱包企业利润空间。国际方面,11月1日,纽约NYBOT棉花(27810,135.00,0.49%)期货涨停,收报每磅1.2926美元;11月30日,国际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为每桶87.34美元[1],比去年同期(下同)上涨13.2%。棉花、原油价格走强带动了下游棉布、塑胶等箱包原材料价格不断上升。国内来看,皮革、橡胶(37305,270.00,0.73%)、涤纶、五金等原材料价格也呈上扬趋势。11月30日,1.4D*38mm涤纶短纤的江浙市场均价为每吨14700元[2],上涨45.5%。二是,人民币升值直接冲击出口企业利润。11月3日,美联储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QE2)货币政策,加速了美元贬值进程。11月12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达到1美元对6.6762元人民币的高点[3],较去年同期升值3.1%。三是,“涨薪潮”和“民工荒”导致箱包经营成本上升。截至9月底,全国已有30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档增长幅度平均为24%。劳动力成本上升进一步削弱了箱包出口企业竞争优势。
(二)箱包出口企业应对贸易壁垒压力增大。一方面,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箱包出口的重要因素。年底,欧盟REACH法规规定的授权物质或从原来的38种增至49种,这意味着出口到欧洲的箱包产品必须提供更为严格的检测证明,其所含的授权物质的总量不可超过0.1%。同时,非关税壁垒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各种复杂的检测认证,而新增的检测成本直接冲击企业利润。另一方面,我国箱包企业多以低廉的价格抢占国际市场,更容易引发国外贸易救济调查。以我国输欧箱包为例,其价格几乎是欧盟区外供应国中箱包价格最低的,甚至还不到印度同类产品价格的零头。因此,出口企业应警惕因价格因素被采取贸易救济措施。
(三)箱包出口结构亟待优化。
当前,我国箱包企业虽已摆脱单纯为国外企业做OEM加工的模式,开始融设计、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但整体上看,箱包出口结构仍不合理,有待进一步调整。首先,出口的中低端产品多,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少。我国生产的箱包多属中低端产品,出口箱包价格通常只是进口箱包价格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难与国外高档品牌抗衡。其次,从市场定位上看,粗而广的产品多,精而细的产品少。随着箱包消费的升级转型,全球箱包市场日趋细化,商务、运动、时尚、休闲等个性化的箱包产品更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而我国箱包粗而广的产品特点将难以满足更为细化和个性化的市场需求。
为此建议:一是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投入力度,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二是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应密切关注国际安全、技术检测认证标准,及时为企业提供相关咨询和应对措施,避免贸易摩擦的发生;三是引导企业合理规划,逐步实现由产品输出到资本、品牌、技术输出的转变,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 |